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跑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且运用最频繁的一种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节奏强、兴趣高的一种体育形式,也是各种体育运动中一项基础而重要的运动形式。)
主教材《站立式起跑》是在水平一小学生起跑的基础上,对起跑动作的深入学习。为水平三、四的快速跑学习打下基础。主要是通过站立式起跑姿势的反复练习,掌握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站立式起跑能有效发展迅速反应、协调、灵活等身体素质,并具有健身性、竞争性、实用性的锻炼价值,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站立式起跑的口令,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能够按口令做出站立式起跑的正确姿势,并对起跑后快速跑的动作有基本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练习,提高学生观察、模仿以及快速反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重点:两腿前后开立,身体前倾,重心下移,膝盖必须弯曲
难点:手脚摆动连贯协调,避免出现同手同脚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灵活、活泼好动,在课堂上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乐于展示自我,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太稳定,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虽然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对站立式起跑有过教学,但学生对站立式起跑动作的系统掌握还不是很清晰,认知比较粗浅。根据这些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尽量采取多变的教学方式保持他们的新鲜感,让他们能够始终在最佳状态下学习、锻炼和娱乐。
三、说教法
以示范讲解法为主,纠正法和激励评价法为辅。我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动机,通过讲解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练结合。发现动作不规范时我将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纠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观察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通过练习法和模仿法,让学生尝试练习和模仿学习,领会动作要领。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通过学与练相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助,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开始阶段
我会组织进行2分钟左右的队列练习并清点人数,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师生问好后,向学生提问:奥运会中长跑运动员采用什么样的起跑方式?还有哪些比赛是用这种起跑方式?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宣布本节课内容:站立式起跑。
2、准备阶段
热身活动,有热身跑和徒手操,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提前进入上课状态,集中注意力,避免受伤事故的发生。
3、基本阶段
这个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
①示范:对站立式起跑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站立式起跑的作特点;
②讲解:动作要领讲解:站在起跑线后,两脚前后开立,前脚靠近起跑线,重心放在前脚掌,两腿稍弯曲,异侧臂在前,上体稍前倾。眼睛看前方2米左右的地方。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清晰的概念,能够很好的掌握教学重难点。
③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听口令练习,三个人一组,分别饰演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并进行角色互换练习,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加深对站立式起跑动作的理解。然后进行集体听口令练习。最后,采用站立式起跑结合30米快速跑的方式练习,不仅对站立式起跑做巩固学习,还能对快速跑的动作有基本的了解。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臂动作不到位,手脚姿势不连贯等错误,我会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指导和纠正。对能够准确做出站立式起跑的同学及重难点掌握牢固的同学进行评价。
④竞赛:站立式起跑加30米快速跑。
检验学习成果和帮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够实际应用。
以站立式起跑的姿势和跑步用时为评价标准。
4、结束阶段
进行肌肉放松练习。进行小结并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做简要评价。安排志愿者帮助体育委员回收器材。
本节课场地和器材:田径场,标志旗,音乐播放器
本节课练习密度预计35%—45%,平均心率预计125—135次/分。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内容之一,学习本课时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还要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本课时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八册第35页内容。本课时是学生已学习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后,作为一个拓展性的知识点出现的。教材先从学生熟悉的情景“调查自己家里一天大约用几个塑料袋?”引入,求“平均每个家庭一天用掉几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用掉多少个塑料袋?”继而导出“白色污染”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减少“白色污染”?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等方式获得有关“白色污染”资料信息,再经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白色污染”对自然及人类的危害,形成环保意识。内容编排符合调查研究探索规律。 本课时的重点: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收集整理有关“白色污染”的资料信息。 本课时的难点: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白色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本课时关键:通过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目的:
1、经历对“白色污染”有关资料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
2、通过对“白色污染”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发现“白色污染”对人类及自然社会的危害,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身边生活的“白色污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4、组织开展以“白色污染”为题的课外活动,引导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培养积极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 ……此处隐藏4210个字……多少根电线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2.锯木头。
多媒体课件展示锯木头情景图,并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探索木头段数与锯的次数的关系。
3.拓展提升。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好吗?5个男生排成一排,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排1一个女生,需要几个女生?
师:如果我想排成一个圆形呢?
师:类似于这样的间隔排列,你还见到过吗?(钟表,手链)
(2)快速回答: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要栽多少棵桃树呢?
五、全课总结。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3、44页。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在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两个平面图形后安排的内容,此时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引入三角形,通过拼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引入平行四边形,这样也更突出了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变换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将更深刻,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为:
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在折、剪、拼等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通过折、剪、拼等的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5、教、学具准备
课件、正(长)方形纸、两个直角三角形、钉子板、方格纸,各种图形的彩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折三角形
(1)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提出要求:把这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你能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吗?先动脑想一想,再动手用身边的正方形纸折一折。
(2)交流折出的图形
折出来的图形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其二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让学生边介绍边示范折,并把折出的图形用彩粉笔图上颜色。重点介绍第二种情况折出的图形,这样的图形称为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3)小结:刚才我们折一次把一个图形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这种折法叫对折。[板书:对折]
2、感知三角形
摸一摸刚才折好的三角形,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知三角形是平平的平面图形。)
教师小结:三角形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3、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强调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交流)
把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赋予生活”。
4、围三角形
这是钉子板和皮筋,你们能用它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后展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让学生通过举例、折一折、围一围等具体活动,进一步直观认识了三角形,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1、拼平行四边形
(1)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动手试一试,能拼出哪些图形?
让学生独立操作后组织小组交流,比比哪个小组拼的图形最多,再全班交流展示。
(2)有三种不同的拼法①长方形②三角形③平行四边形
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拼法后,把平行四边形贴上黑板,并介绍这样的图形称为平行四边形[边说边板书:平行四边形]
2、感知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摸一摸平行四边形,并把感觉告诉大家,引导他们认识平行四边形也是平平的平面图形。
教师小结:平行四边形也是平面图形
3、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电脑出示第44页图,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平行四边形,待学生找到后再拓展到自己身边,让他们举例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他们建立各种图形的表象,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图形的广泛应用。
4、围平行四边形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想一想准备怎么围,再独立完成。同组的小朋友互相检查、纠正。最后展示交流。
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他们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有效的学习数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1、判断图形的名称,出示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用手势表示,是三角形的打勾,是平行四边形的打叉,不是的不做手势。
2、画一画(书44页第2题)
(1)仔细观察钉子板上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比较方格纸和钉子板的相似之处。
(2)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最后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反馈。
由扶到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习,这样学生对图形的饿理解就更透彻了。
3、说一说,拼一拼
教师指着每个部分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大家用身边的图形拼一拼,也可以自己创造其他的图形。
联系前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平面图形有全面的了解。又顺应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设计的拼一拼环节,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想说些什么吗?
让学生参与本堂课的总结,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